碧潭飘雪的诞生,始于制茶大师徐金华与旧茶的一段缘分。那时徐金华在新津文化馆任职,身为文化人,他既懂茶史又爱品茶,却常为隔年素茶香气渐淡而惋惜。四川本就有伏天窨制花茶的传统,元明以后川人更是嗜饮茉莉花茶,这份底蕴给了他灵感——何不效仿古人,用鲜花为素茶“续命”?
于是每年茉莉盛开时,徐金华便买来福建的茉莉花,与妻女一起钻研制茶。从摘花抢香到摊晾入香,每一步都遵循古方技艺,又融入自己的琢磨。他们试过多种花材,最终发现茉莉花的馥郁与绿茶的清冽最是相契。不同于当时市面上常见的碎花茶,徐金华坚持用整朵茉莉窨制,让花朵的芬芳慢慢渗透进明前绿茶的叶脉里。这份坚持,让他家的茶渐渐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。
真正让这盏茶拥有名字的,是一场文人相聚的茶会。那时常有文人墨客骑着自行车专程到新津,就为喝一杯徐金华自制的花茶。盖碗一泡,碧绿的茶汤澄澈如潭,洁白的茉莉花瓣轻盈浮于水面,像极了初雪飘落寒潭。画家邓岱昆见此景致,即兴写下藏头诗:“碧岭拾毛尖,潭底汲清泉,飘飘何所似,雪梅散人间”。“碧潭飘雪”四个字,既点出茶汤之“碧”、茶碗之“潭”,又描出浮花“飘”逸、似“雪”轻扬的姿态,更暗合香飘四方之意,这盏茶便从此有了雅致的名号。
起初,这茶只是徐金华用来招待友人的“私房茶”,有人喝过后感慨“解放前才喝到这样的香气”,临别时总要讨些带走,后来更形成了“以诗换茶、以画换茶”的美谈。口口相传间,这盏源于百姓家的花茶渐渐走出新津,走进了成都的茶馆,甚至后来还登上了大雅之堂——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成都时,在杜甫草堂旁品味此茶,也赞不绝口。
如今再泡一杯碧潭飘雪,看茶叶在水中舒展,茉莉花瓣缓缓浮起,仿佛仍能看见当年徐金华一家制茶的身影,听见文人品茗赋诗的闲谈。这盏茶的起源,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,却有着最动人的烟火气:是对茶的珍视,是家人的协作,是文人的诗意。而这份味道,也随着时光沉淀,成了老成都最清雅的记忆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