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工作室主人是位爱茶的川妹子,笑称这里是"茶痴的秘密基地"。空间不大却处处见巧思:靠窗的茶席铺着粗麻桌布,配着民国风的铜制茶具;墙角的博古架上,陈放着从各地收来的老茶饼,年份最久的一块普洱已有三十余载;就连茶宠都是主人亲手捏制的熊猫造型,憨态可掬地卧在紫砂盘里。最妙的是中庭的小天井,几竿翠竹在微风中轻摇,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响,成了最自然的茶席背景音。
试茶从一道蒙顶黄芽开始。温杯、洗茶、注水,主人的动作行云流水。茶汤注入白瓷杯时,金黄的汤色透亮如琥珀,凑近便闻到清甜的栗香。轻啜一口,舌尖先触到温润的甘醇,而后喉头泛起绵长的回甘,仿佛把整个春天含在了嘴里。主人说这茶采自蒙顶山海拔千米的老茶园,沿用唐代"蒸青"工艺,难怪滋味如此清冽纯粹。
接着品的是一款本地特色的茉莉花茶。与寻常花茶不同,这里的茉莉银针用的是明前春茶做茶坯,与茉莉花七次窨制而成。干茶条索如银毫披身,冲泡后茶叶在玻璃杯中缓缓舒展,宛如初绽的茉莉。茶汤入口先是清雅的花香,细细品味又能尝出绿茶的鲜爽,花与茶的融合恰到好处,没有半分甜腻,只有沁人心脾的芬芳。
最令人惊喜的是"盲品体验"。主人会根据客人的气质推荐三款茶,不告知茶名只让用心感受。我抽到的头款茶带着岩骨花香,推测是武夷岩茶,果然是正山小种;第二款茶汤醇厚如米汤,叶底泛红,竟是难得的老白茶;第三款入口微苦,回甘却如潮水般涌来,主人笑着揭开谜底:"这是咱们四川的老川茶,爷爷辈传下来的树种呢。"
茶过三巡,窗外的雨渐渐停了。主人端来配茶的茶点:自家烤的杏仁饼干带着焦糖香,手工熬制的陈皮酱配苏打饼,解腻又开胃。邻座的茶客正低声讨论着茶器,一位老先生用四川话慢悠悠说:"好茶就像好时光,急不得,得慢慢泡。"这话让我忽然明白,为何成都人如此爱茶——在盖碗的起落间,在茶汤的浓淡里,藏着的是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。
离开时暮色已浓,巷口的火锅店人声鼎沸,而茶工作室的灯光依旧温柔。原来真正的成都味道,不仅在麻辣鲜香里,更在这一盏清茶的回甘中。若你也厌倦了都市的快节奏,不妨寻一家这样的茶空间,让时间慢下来,让茶香浸润心田,在唇齿间感受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