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件套盖碗茶具刚在桌面落定,茶艺师就指着紫砂壶外壁的茶宠解释道:"这些包浆是十年养出来的,比工作室的年龄还大。"我学着用三指托起茶托,看金黄的茶汤在月光白的瓷杯中荡出涟漪。当一口茉莉花茶滑过喉头,那种介于豆香与兰花香之间的清冽,让我突然理解了杜甫写"蜀酒浓无敌"时为何要配着"江鱼美可求"——原来千年前的文豪早就参透了茶食相生的奥义。
竹帘外飘来红糖糍粑的甜香时,茶艺师正好揭开茶的壶盖。看着雀舌在80度的山泉水里舒展腰肢,我突然发现茶台背后的砖墙上藏着玄机——用茶叶压制的浮雕地图,竟把成都的茶馆发展史浓缩成可触摸的时光隧道。当茶艺师用银匙从青花瓷罐里舀出陈皮普洱,那些在茶饼里沉睡八年的橘皮,在茶刀下碎落的声响都带着老成都的慢节奏。
让我惊喜的是工作室独创的"冷萃竹叶青",冰裂纹玻璃杯里漂浮着薄荷叶,喝起来像把整个竹林里的晨雾都含在了嘴里。配着现烤的椒盐桃片,咸甜交织的滋味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文殊院门口等奶奶买桃酥的光景。茶艺师这时端来的不是茶点,而是本线装《茶经》,翻开的那页油墨香混着茶香,陆羽的"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饮精行俭德之人"突然就有了实体。
离店前我特意摸了摸门口那只铜铸的功夫茶壶,发现壶嘴居然设计成熊猫尾巴的形状。茶艺师递来的伴手礼是装在蚕丝布袋里的自制茶包,每包背面都印着不同的成都老茶馆门头。走到春熙路转角时回头望,那盏写着"且坐吃茶"的灯笼正在暮色里摇晃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工作室的招牌,还是某位古代茶人穿越时空的邀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