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碗茶香入外卖,成都大学生闯出茶文化新赛道
在茶馆星罗棋布的成都,一杯刚泡好的盖碗茶正从校园里的工作室出发,乘着外卖小哥的电动车,送往写字楼、自习室、宿舍楼下——这是成都某高校“青茗小筑”品茶外卖工作室的日常场景,一群95后、00后大学生,正用年轻人的方式,让千年川茶文化在快餐时代焕发新活力。
从课堂灵感到创业实践:把茶馆“搬”进外卖箱
工作室创始人李雨桐是茶学专业大三学生,一次小组作业中,她发现身边同学常因赶课、备考没时间去茶馆,却总念叨“想喝口正经的川茶”。“成都人爱茶刻在骨子里,但年轻人的喝茶场景变了——不是非要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品,也可以是自习间隙的一杯蒙顶甘露,加班时的一碗碧潭飘雪。”这个发现让她萌生了做“品茶外卖”的想法。
2024年初,李雨桐拉上食品专业、新媒体专业的5名同学,凑了2万元启动资金,在学校创业孵化园租下15平方米的小空间,“青茗小筑”正式开张。最初的日子里,他们每天清晨去蒙顶山茶园选茶,回到工作室反复调试冲泡水温与时长:蒙顶黄芽要85℃水焖3分钟才显清甜,峨眉雪芽得用玻璃杯冲泡才见汤色嫩绿,就连外卖包装都改了5版——最终选定带保温层的竹编纹纸盒,既防洒漏,又透着川式雅致,“打开盒子像拆茶馆里的盖碗,仪式感不能少”。
年轻化产品设计:让川茶“潮”起来
不同于传统茶馆的“按壶卖茶”,工作室的菜单充满大学生巧思:针对备考族推出“提神套餐”,配着陈皮的雅安藏茶能煮4小时,送一小碟盐津桃肉解腻;为女生设计“颜值款”,用分层杯装茉莉银针,底层铺着新鲜桂花,摇匀后茶汤泛着淡金;就连成都人熟悉的盖碗茶,也做成“一人食”规格,茶托里垫着吸油纸,配着迷你蛋烘糕、糖油果子,成了“茶歇组合”。
“我们还搞了‘茶底DIY’,顾客能选茶底加奶盖、醪糟、冰粉,甚至有四川同学要加辣椒面试‘重口茶’,我们也敢试!”运营负责人张航笑着说,去年秋日推出的“桂花乌龙冰汤圆”,一周卖了300多单,不少校外顾客特意备注“要加成都本地的糖桂花”。为保证新鲜,工作室每天限量制作,傍晚没卖完的茶,会免费送给校园保安、清洁工,“川茶讲究‘鲜’,也讲究‘暖’,不能浪费”。
新媒体+社群运营: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茶故事
没有线下门店流量,这群大学生把新媒体玩得炉火纯青:在抖音拍“茶知识小剧场”,用四川话讲“蒙顶山茶为啥是‘茶祖之乡’”;在小红书发“自习室喝茶指南”,教大家“如何用外卖茶泡出茶馆味”;就连外卖备注都充满巧思,给考研学生写“茶汤暖,前路亮”,给情侣送“茶甜不如你甜”。
慢慢的,工作室有了2000多人的顾客社群,定期组织“云品茶”活动:直播茶园采茶、教大家在家泡盖碗茶,甚至邀请川茶非遗传承人来做线上讲座。“有个外地顾客说,喝我们的茶才知道,川茶不只有竹叶青,还有这么多好喝的品种。”李雨桐说,现在工作室每月营收稳定在5万元,还带动了3名茶农家庭的同学兼职,“既赚了生活费,又让家乡的茶被更多人知道,特别有成就感”。
小工作室里的大梦想:让川茶走得更远
如今,“青茗小筑”的外卖范围已覆盖成都5个城区,团队也从6人扩展到12人,还推出了“企业茶歇定制”服务。今年毕业季,李雨桐放弃了茶企的offer,选择全职运营工作室:“成都的茶馆里藏着老成都的慢生活,我们想让外卖茶里装着年轻人的新生活——不管在哪,只要打开外卖盒,就能闻到川茶的香,感受到成都的暖。”
傍晚的校园里,最后一单外卖被送往图书馆,备注栏写着“明天考试,要最浓的藏茶”。工作室的灯光下,同学们正打包新到的碧潭飘雪,竹编纸盒上印着的“青茗小筑,把成都茶送到你手边”,在夜色里格外温暖。

